您当前的位置: 深圳市水务科技有限公司-水务信息化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互联网+创建智慧治水新样本

2016-02-05 14:13 点击: 作者:学习时报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实施保护制度、落实行动计划,必须加大实践中的改革和创新力度。以水污染防治为例,2013年底,江南水乡浙江开启了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中心工作,通过这一中心工作与市场体制和信息技术等先发优势结合,不断探索出“互联网+治污水”的新技术、新机制和新模式,开启了三扇智慧治水之门,创建了环境治理新模式,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开启广大群众有效参与之门。环境治理需要群众参与已是共识,关键是如何有效参与。全国有不计其数的环境治理热线和网站,但是因为方式单一、使用不方便或者处理不及时等原因,相当部分成为摆设,既浪费资源又降低政府公信力。对此,浙江各地积极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探索破题之策,浙江台州市三门县开发了“五水共治”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平台包括治水百科、百姓投诉、项目管理等7个子系统,通过庞大的网络平台,实时监控水情,让全民参与治水。群众利用“随手拍”软件,打开影像图,只要找到位置坐标,填好有什么问题等具体情况,点击提交,就可以看到影像图上亮起红灯。红灯表示问题没解决,绿灯表示已解决,在这个投诉平台上一目了然,处理结果也会自动短信发送给投诉者。除了实时投诉外,市民还可以直接在线投诉。有了这个平台,最方便的是市民可以根据精确的位置去投诉问题,部门也可以通过精确的定位去发现、解决问题。问题的及时解决和信息回馈提高了群众的成就感和公民主体意识。现在,许多当地老百姓都说:“以前随手拍美食、美景,这会儿能随手拍污水了,还能定位,真新鲜。”再如,温州市鹿城区通过开发推广应用“水立方”综合治水APP软件,市民可以全面了解鹿城的水生态、水文化,并第一时间获得水生态游路线,可以通过APP的监督平台一键式拍照举报污染信息,通过“我的举报”功能查询举报处理进度。从百姓的旅游需求切入实现了水环境治理的线上互动、线下参与,开启了“人人治水”的智慧之门。广大群众参与监督,倒逼政府部门提升效能,迫使治污企业加强自律;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治污,才能避免水环境的“公地悲剧”。
  开启治污企业的高效运营之门。环境治理需要企业投入,关键如何保障企业通过治水营利。在我国,企业成功参与城市污水治理的案例并不鲜见。但是农村水环境治理十分棘手,点多面广,再加上资金、技术、人才缺乏,企业望而却步。“五水共治”中,浙江率先提出全面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2014年开始的农村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中,湖州市德清县政府将151个行政村一千多个污水处理点工程项目打包交由一家民营环保公司统一设计、提供设备并承担长期的运营工作。该公司通过自主开发农村污水治理综合化信息管理平台,利用移动物联网、云服务等先进管理技术和专业化运作,实现“化零为整、统一实施、智慧治水、企业获利”。原先各村自建自营污水处理设施,每个点运营和维护成本30000多元,还经常不能达标排放。而利用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1000多个微动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仅需 1名经理、2名远程监测员、5名巡检员、7名化验员和若干维修工,大大降低人工成本,每个点县政府平均给企业付费一万元,而且治污情况在线监测,排污标准严格落实。近年来,在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和网络众筹等互联网金融的支持下,浙江涌现出一批高科技的民营治污企业,既推进了污水治理的市场化改革,也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开启政府部门的科技运用之门。环境治理需要政府引导,关键是如何确保政府部门职责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了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当前,政府出台的环境保护制度不少,但完全落实的不多。当前,亟须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科学技术,提升环保制度体系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度。两年前,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意见》,要求省、市、县、镇四级河道实现“河长制”全覆盖,即不管大江小河都得有专门的“河长”管。为此,浙江逐步开发全省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义乌市两个试点乡镇,率先对河道实行网格化管理,以5~10公里河段为单位或以支流为单位明确保洁员、网格员各1名,并为工作人员发放植入“浙江省河长制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手机,落实河道巡查监管制度,每日对河道保洁情况进行巡查,并利用“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上传每日巡查轨迹和巡查日志,便于整个河道的“河长”对河道网格员日常工作监管。同时,对河道保洁情况进行检查,发现环境问题立即拍照上传,输入问题具体地点,通过上一级交办相应单位落实整改,保障河道保洁长效化。老百姓一旦发现问题,可随时随地通过系统举报。利用“互联网+”,开启了政府部门的科技运用、智慧治水之门,确保了“河长制”责任落实。
  实现污水防治目标,群众的有效参与、企业的高效运营和政府的科技运用及统筹引导,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浙江“五水共治”中,之所以不断创新智慧治水的鲜活样本,一方面,得益于东部地区经济基础较丰厚、网络设施较完备、创新人才较集聚,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得益于市场经济前沿阵地带来的改革活力、创新文化以及良好的治理环境,即政府乐见和善用信息手段激发社会力量、企业融入较为良好的创新生态、群众具有较高的智慧应用能力和素质。展望“十三五”发展,还需要继续完善“互联网+”环境治理的相关制度法规,促进环境治理信息化建设,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动力,提高环境大数据的开发利用,提升社会各界的智慧应用能力,真正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