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深圳市水务科技有限公司-水务信息化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物联网,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一把钥匙

2016-11-16 17:25 点击: 作者:交汇点


 10月30日,作为2016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的活动之一,环保物联网高峰论坛在江苏无锡举行,来自环保物联网领域相关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各科研院所、环保系统、政府机关、环保企业、其他相关企业机构的约400名权威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环保物联网领域的创新发展之路。
  10月30日下午,2016环保物联网高峰论坛在江苏无锡开幕。论坛以“物联网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创新与应用”为议题,围绕环保物联网的政策走向分析、需求应用、大数据分析及标准制定等环节进行深度交流,以促进物联网在环保领域的深入应用与发展。
  论坛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尔康、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总体组组长、ISO/IEC 30141物联网参考架构国际标准主编辑沈杰,德国BBE公司总经理Soenke KOBARG等400名国内外从事环保和物联网前沿研究的权威人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孟伟

 “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巨系统,而现代监测、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的综合应用,为研究生态环境复合巨系统的多层次、多规律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在题为《网络时代的生态环境大数据》的演讲中指出,新兴的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是监测生态环境变化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一把“好钥匙”。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尔康

 围绕“物联网感知和国产化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的主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尔康从水质监测的角度来探讨环保物联网行业的发展问题。他说:“水质监测通常需测定常规五参数、总磷、总氮、氨氮等二十余项参数,人工监测成本高,周期长,连续性差。而物联网感知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可远程、实时获取水质参数监测数据、在线仪表运行状态、监测预警与报警及自动监测站概况等信息,为研究水污染扩散与自净规律,防治水污染事故提供数据支撑。”
  汪尔康具体谈到,目前,我国已建立了14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过去,水质自动检测系统往往依托进口产品,并不能完全适应国内的条件,因此亟待国产化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新一代国产化系统以物联网技术实现数据平台展示及远程控制,集成多项中国发明专利和新型实用专利,参数丰富度远超国家地表水监测站。基于物联网技术开发的智能化、网络化监控管理平台可以提供传感器数据、视频图像、图片等远程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及预警信息发送,用户可在网页和手机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对监控目标进行实时监控管理和收发预警信息。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董绍俊介绍,她所在的团队从事水质监测20多年,BOD(生化需氧量)直指生物的活性,是个非常重要的水质指标,但是很多水质监测仪器却没有这项指标,国际上也没有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国际上标准一般是BOD5、BOD7,即在一定温度下用水样培养微生物,并测定水中溶解氧消耗情况,一般采用五天或七天时间。董绍俊谈到,这样不能及时得到信息,因此国际上对快速检测准确BOD一直有很大呼声。而他们团队的五六代研究生用就地培养来测某一地水质,创新发展了原位培养微生物膜的生物感应器的方法来解决快速检测BOD的问题,并在太湖做了现场检测,可以做到实时检测,董绍俊说这个创新性的成果得到了国际专利。
  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总体组组长、ISO/IEC 30141物联网参考架构国际标准主编辑沈杰针对目前环保信息化、物联网在环保中的初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物联网参考架构国际和国家标准在推动环保物联网系统构建中的作用,并重点阐述其中的多级建设和管理模式,即建立可复制推广的国家、省、市(县)三级物联网协同体系;环保大数据融合核心,即通过气象局、规划局、交管局、国土局等单位的业务联动实现环保大数据的融合;以及区块链在环保物联网中的支撑作用等,沈杰认为现在感知终端设备独立,信息可篡改,感知终端或感知系统易受到攻击,应建立安全可信的环保监测信息与计税机制,以及区块链以实现环保信息的安全与可靠共享利用。
德联邦教研部中德合作清洁水项目办公室负责人Nicole Umlauf

 水对生命体都至关重要,但其质量却受到多重污染的威胁。中国太湖污染是极端棘手的水污染案例。峰会上德联邦教研部Nicole UMLAUF、德国BBE公司经理Soenke KOBARG,分别介绍了德国联邦教研部与中国科技部合作开展的“中德清洁水创新研究项目”,以及“先进的藻类与嗅味在线监测的概念与实现方法”。
  而作为本次峰会的重头戏,环保部环保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将启动正式运行仪式。“感知环境、智慧环保”无锡环境监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是国家环保部环保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是一套集感知、数据处理和综合管理于一体的智能综合系统,业务子系统互联互通,数据资源集中融合、开放共享,资源要素高效流动,促进了无锡生态环保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智能化,较好贯彻了环保部《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