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深圳市水务科技有限公司-水务信息化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嘉兴海绵城市建设有没有效? 让数据来告诉你真相

2018-08-03 11:40 点击: 作者:中国水网

图片来自网络
  日前,嘉兴市海绵办召开了一次专家评审会,摆在专家评委面前的是一本厚厚的《嘉兴海绵城市建设监测、模型评估报告》。这份报告的内容就是市海绵城市建设以来,相关专业机构通过水体采样、降雨采样、模型分析等手段,对海绵城市建设考核评估的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和水安全4方面进行的一次系统评估。
  经过3年多的建设,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深入人心,当看到短时暴雨后发生的积水,有人会产生疑惑:经过改造后雨季路面为什么仍会积水?海绵城市建设带来了哪些成效?这份报告或许能一解市民心中的困惑。
    怎么看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最长监测时间近20个月
    嘉兴海绵城市试点区域面积为18.44平方公里,建设工程涉及住宅小区改造、公共建筑改造、公园绿地改造、市政道路改造等十大类,共计116个工程项目,历时3年多。花大量人力物力推进的海绵城市建设,到底有什么成效呢?
    “我们在黑臭水体、主流河道断面、地下水等不同水质中设点取样,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典型项目和示范区内的其他项目进行降雨监测,分析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城市内涝情况等内容。”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清控人居)负责该评估项目的王生愿表示。除了采样分析,他们还通过模型分析,检验海绵设施的有效程度。
    王生愿介绍,北京清控人居从2016年11月起,开始对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进行监测,“我们根据项目进度设点,最早是嘉兴实验初中(范蠡湖校区)和辅成小学的点,已经监测将近20个月。”在此期间,采样人员按照不低于15场次、每场次不低于8个样本的频率,为这些海绵设施“体检”。
    建立模型分析,可以说是对采样数据的一种分析和论证。“以老旧小区、新建小区、公共建筑和市政道路这些典型项目的采样数据作为基础,通过模型分析,得出雨水控制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COD削减率等几个考核指标数据。”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对不同水质和各个已建成海绵设施的监测,把嘉兴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进行数据化。
    以嘉兴实验初中(范蠡湖校区)为例。学校位于城中片合流制区域,改造前由于学校有生活污水直排范蠡湖,雨水面源污染未加以控制,湖水自身又未和外界连通,自净能力差,湖水存在黑臭现象。海绵城市改造在结合了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景观提升的同时,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展示和宣传海绵技术。项目完成后,可实现学校内部污水100%收集处理,雨水控制率达到80%,COD削减率达到40%以上。
    暴雨天路面为何仍有积水?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海绵城市建设既然有效,嘉兴市也已经进行了3年多的建设,为何短时暴雨时路面仍有积水呢?
    “积水这个问题应该综合来看,造成积水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路面不平造成,也有可能是管道堵塞或者后期养护不到位等原因,与海绵理念并没有关系。”嘉兴市规划院海绵城市研究(评估)中心主任王贤萍说。
    事实上,从试点情况来看,嘉兴市在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中包括了新建城市防洪拓展二期工程,增加防洪面积9.43平方公里(其中试点区面积2.04平方公里),新增防洪堤线总长为8.84公里,试点区范围实现防洪标准“一百年一遇”。
   针对示范区范围内9处内涝积水点问题,嘉兴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过程中按照“渗”“排”“蓄”“防”相结合的手段,在协调城市防洪系统的基础上,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总体思路,实现城市排水安全。北京清控人居监测发现,2017年汛期试点区域内无明显内涝。
    以往内涝问题最为严重的建国南路与勤俭路交叉口为例,2017年汛期时检查这里的井液位,发现监测数据始终没有超过警戒线,也就是说没有发生内涝。
    解决内涝积水点,技术问题很关键。记者了解到,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结合嘉兴市平原河网特征,同步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进行标准制定,形成一套适用于本地区的海绵城市技术标准体系,并且在全市范围推广应用。
    在结合实践的基础上,嘉兴市颁布了一系列适用于本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图集和一些适用于建设效果评估验收、运行维护的导则。这些图集、导则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在试点区优化完善的基础上,在全市层面推广应用。
    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有哪些?做好“水”这篇文章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嘉兴将海绵城市建设充分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实现“海绵+”的建设理念。从3年多的试点情况来看,城市内涝基本消除,河湖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市民生活品质得到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增强。
在小区建设中,海绵城市建设与“老旧小区改造”协同推进,改造小区75个,改造总面积160万平方米,受益户数2.5万户,在解决了小区雨污分流、积水问题的基础上,大大提升小区整体品质,百姓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道路改造中,与“城市道路治堵”有机结合,改造市政道路26条,总长度50公里,在解决了城市内涝的情况下,提升了道路品质及景观功能,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与此同时,通过植物园、中央公园、环城路绿带等公共绿地及滨水空间改造,使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空间大幅增加,城市变得更加宜居。
    工程建设得到了百姓一致好评,尤其是老旧小区方面,因此不少试点外小区也向市海绵办提出改造申请。除了这些成效外,王贤萍认为,海绵城市建设最大的成效是海绵城市理念深入人心。从低影响开发到海绵城市,做好“水”这篇文章越来越受到肯定。
    “在2015年前,虽然我们一直在做这项工作,也有一些具有成效的项目,但是技术推广始终难度很大。”王贤萍坦言。但现在,各个领域都开始关注海绵城市,政府把海绵城市工作写进了绩效考核,建设部门把海绵城市理念作为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抓手,设计师把海绵城市相关技术作为设计亮点。“这些迹象都表明,海绵城市理念正在逐渐融入所有人的工作与生活。”王贤萍说。
    嘉兴海绵城市建设紧紧围绕“净”字做文章,着力削减入河污染物,从而改善水环境和水生态,缓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建设江南水乡新典范。今后,在海绵城市理念和做法的不断深入中,城市环境将更为提升,水乡风貌得到恢复,城市建设和发展更长久、健康。